殷忧启圣,吾辈自强——记访沂蒙山区老兵赵友平、卢正青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8-07

    8月5日,青年中国行2015之必赢线路官方网站“寻访抗战老兵,弘扬民族精神”实践团暨社会实践精品团队赴沂蒙山区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南垛庄村、红日村寻访老兵赵友平、卢正青。

    赵友平1944年3月份动员参军,成为一名八路军,1947年3月入党,1954年1月退伍转业,在部队10年。最开始成为八路军时,因为年龄太小,不能打仗,就在团部负责吹号,老人也没有想到,这一吹号就是很多年。据老人回忆,吹号的样式有100多套,赵友平自己掌握了80套左右,吹号主要的时间包括起床、出操、上课、吃饭、睡觉等,另外还有专门打仗的时候吹的包括出发、冲锋等,主要目的是方便部队之间的联系,通常一个连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吹号。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赵友平跟着部队,走到哪、打到哪吹号就吹到哪。建国后,赵友平在上海的吴淞口守卫海港,是部队里的号长(相当于排级干部),直到1951年11月,接到命令参加抗美援朝。赵友平在抗美援朝时,在一个机炮连当排长,在回忆朝鲜战争后方时,老人说:“朝鲜人很少,男兵少,中国的志愿军去了之后,非常亲热,一去就被朝鲜人民激动的抱住。朝鲜都是木板搭起来的房子,吃的穿的一开始还可以,但是后来,被美国的飞机轰炸的不成样子了,朝鲜山很多,没有地,粮食少,吃不上。”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老人一直坚持到抗美援朝结束,随队伍回到祖国。作为一名功勋卓著的老兵,老人在讲述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时只是和记者聊家常一样谈过,战争所受到的苦难赵友平并未太多放在心上。在那段动荡的日子里,赵友平当兵一当就是十年,少小离家老大回,最让赵友平挂念的,大概就是故乡。记者一直记得赵友平在讲述过程中说的一句话:“当兵的,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家”。十年来,赵友平一直把对故乡的思念放在心里,当家国情怀超越对家乡的思念,或许坚守就是一名军人对党和国家忠诚最为炽热的诠释。
    卢正青1944年10月入伍, 1945年入党,1952年3月退伍。他在1944到1945年,在部队前方冲锋,据老人回忆,当时冲锋时背着四个手榴弹,拿着枪。老人打过淄博、蒙阴城、莱芜战役、去临沂打过大汉奸王红九,日本鬼子投降后,在张店将俘虏的日本鬼子用火车送回日本。1946年后,跟随陈毅的部队,在第八纵队九师十部当骑兵,主要负责部队之间在通讯不畅时,骑马送信。当了一年骑兵后,卢正青在一个营里,给一个外号叫“赵大头”的营长当了两年的通讯员。1947年打完孟良崮战役后,卢正青跟随部队南下,到达安徽境内,国民党的飞机朝下扔炸弹,不幸的是,炸弹在卢正青身边炸开,老人脚跟处、右手受伤,至今仍然残疾,背部受伤最重,现在是八级伤残。老人回忆在打蒙阴城的时候,吃饱了饭没等消化,就连夜赶路,按老人的话说,就是使劲的跑,没命的跑,造成了现在喘的毛病,除去残疾和喘,老人身体尚可。记者注意到卢正青家的房子是新盖的,卢正青夫妇非常开心地和记者说:“今年6月份,县民政局送来两万元的房屋改造补贴。”老人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十分感谢党和国家的照顾。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全民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今天,我们在这里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就是要缅怀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过程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就是要缅怀为追求和平正义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告慰在那场战争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们,我们要永远缅怀他们、铭记他们。”我们必须承认,随着历史脚步的的湮没,如今亲身经历那场战争并能够详实叙述的老人少之又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还原历史真相于后辈,传承民族精神于下一代是我们刻不容缓与义不容辞的责任。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战争已经过去,但是那段氤氲在历史的沧桑应该永远镌刻于每一个国人的心中。于老兵而言,子弹留下的伤疤是一生的勋章,于我们而言,战争留下的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它时时刻刻地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近代以来在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吾辈当自强,我们应该传承老一辈国人在战争年代留下的坚毅品质,用自己所学奉献国家。光明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弘扬民族精神,保有正确的信仰,中华民族必将愈加辉煌。


责任编辑: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