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英雄不让须眉,同心协力海晏河清——记访沂蒙六姐妹伊廷珍、伊淑英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08-05

    8月3日,青年中国行2015之必赢线路官方网站“寻访抗战老兵,弘扬民族精神”实践团暨社会实践精品团队赴沂蒙山区临沂市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寻访沂蒙六姐妹伊廷珍与伊淑英。

    记者深入沂蒙山区看望并采访伊廷珍、伊淑英两位老人,沂蒙六姐妹是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老区涌现出的一个女英雄群体,包括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六个人,目前只有伊廷珍、伊淑英两位老人健在。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新华社2009年9月7日播发长篇通讯《走过硝烟的沂蒙姐妹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曾题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不忘”。2009年,一部以她们为原型的电影《沂蒙六姐妹》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公映,再一次感动了全国观众。2011年5月23日,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在蒙阴县烟庄村开馆。

    在莱芜战役、淮海战役,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扛起支前重担。伊延珍生于1925年8月22日,中共党员。老人曾经和张玉梅(沂蒙六姐妹之一,已过世)一起配合,往山上抗炮弹,老人上过“识字班”,与其他沂蒙六姐妹是识字班的同学,当过女民兵。打仗时与其他沂蒙六姐妹一起,组织妇女摊煎饼,自己却从来不舍得吃,饿了就吃掉下来的边边角角,摊好了煎饼就用扁担挑到部队,给战士们吃。她们带领全村每天没日没夜的做布鞋,没有布,把自己的衣服扯些来,先做完鞋,并且还给部队割草喂马。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老人的脚是小小的三寸金莲,走起路来很疼,挑着很重的煎饼、炮弹、布鞋翻山越岭的去送到部队,我们很难想象到当时的不易与疼痛。
    伊淑英生于1924年3月16日,中共党员,同为沂蒙六姐妹之一。据老人回忆,1937年开始当女民兵,白天黑夜的站岗,鬼子走了就把枪放下,来了就拿起枪来。老人回忆组织村里妇女摊煎饼时,一天一个人摊一百多斤,再用扁担挑到部队上,自己吃不上,先让当兵的先吃上。到部队上去给当兵的做饭,做的面疙瘩,战士们先让老百姓喝,老百姓从来不吃一口。记者一直忘不掉老人说:“一个煎饼能让一个同志打下仗来,我们再饿不吃,还是打仗的重要。”这句话深深地戳痛屋子里的人。老人心疼地提到,在莱芜战役的时候,伤亡十分惨烈,有的一个队只剩下四五个人,她们还没给同志们做好饭,没等吃上一口,就又开始打仗了,一打就是一天。伊淑英亲自见过陈毅将军,并和他有多次接触,老人记得陈毅曾对她说:“干得好,部队要煎饼、要麦子、要玉米”,老人回忆陈毅将军说道:“他那时候很年轻,但是威信很高,部队上的人都听他的,骑着一匹小红棕色的马,那马很漂亮,很精神,陈毅将军名声在外,他到哪,鬼子就害怕。”
    走进两位老人的家,有很多与领导人的合影,还有许多社会上的企业等送来的锦旗,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在两位老人的家中,都挂着迟浩田将军题的字:“团结奋斗,振兴沂蒙,为伊淑英大姐题”,“山高水长,沂蒙情深,为伊延珍大姐题”。这两句话,是党和人民对沂蒙六姐妹的功绩肯定,更代表着老百姓对沂蒙六姐妹深切的爱戴与崇敬。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她们挺身而出,英勇地投入到革命斗争行列,在拥军、支前、生产、掩护抢救伤员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妇女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更加卓越的贡献。在她们身上体现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在短短的采访时间内,记者的见闻与感动远远不能在短短的字里行间表达出来,我们必须永远牢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曾经有一群沂蒙妇女,为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沂蒙六姐妹。
    巍巍蒙山耸立起沂蒙精神不朽的丰碑,滔滔沂河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陈毅元帅曾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沂蒙山人质朴忠厚,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沂蒙六姐妹”这一称谓,就是当年陈毅元帅亲自命名的。巾帼英雄不让须眉,同心协力海晏河清,沂蒙山六姐妹出生于革命年代,作为真正的巾帼英雄,她们身上有中国妇女的明理贤惠,她们是那个年代中国妇女的一个缩影,是千千万万生活在战争前线军人背后默默的支持者,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是这场关乎民族尊严战争的幕后功臣,她们身上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理应成为延续至今的民族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新闻部